在我国经济转型、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承担起服务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2008年以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力量汇聚,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瞄准汽车产业高端职业人才紧迫需求,创新具有“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建了务实高效的汽车职业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着力建设具有“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特色的职业人才培育基地,为我国汽车产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一、创新办学体制,促进政企校合力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体制改革纲要和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的文件中一直在积极倡导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而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一般情况下要么是政府,要么是企业。虽然政府、企业、学校培养职业人才的使命责任是一致的,而政企校之间要建立起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却存在一些无形的屏障。
2008年以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创新政企校联盟办学方面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来是由中国一汽集团承办,是我国唯一的一所以汽车命名的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以来,学校努力服务用户需求,校企融合办学,精益求精育人,2009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学校的发展建设得到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府以及汽车行业企业等多方支持和充分认可。
2008年,地方政府推出建设“世界级汽车城”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扩大并且加速汽车支柱产业建设,急需职业高校加快对于高端汽车职业人才的培养;中国一汽集团企业需要集中精力投入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春汽车高专力求发挥优势和潜能,为汽车职业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政府、企业、学校达成共识,政府方面承诺接纳学校并且将学校员工转变为事业身份,待遇就高不就低;中国一汽在2008年9月经管会上通过学校划转地方并且与政府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决议;政府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意向经过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学校转由地方政府主办,政府、企业与学校结成联盟,揭开了“共建型”职业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篇章。
政企校三方积极性和有效资源得到汇聚,形成了“政府主导、产业支撑、校企融合、精益办学”的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负责人牵头的教育培训合作委员会,负责职业教育培训大政方针、发展规划、改革方案论证和绩效评价工作。学校列席企业战略研讨会、营销年会等重要会议,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学校作为教育培训主角,积极促进实践由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机制。政府以法规的形式确立承担主导角色,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教师的实习场地,接受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学校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和社会的使命责任,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2010年10月,国务院将长春汽车高专《探索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同时,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也将其列入地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2009年6月,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新基地建设计划正式启动,确定了建设“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的汽车职业教育基地的战略目标。由中国一汽集团公司投资2.5亿元、长春市政府投资5.92亿元,建成了占地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汽车高专新校区。
新基地规划设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严格按照汽车产业的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生产流程规划校园,成为我国独具汽车业高端职业人才培育特色的工厂式校区环境。围绕“五大中心”提供大职业教育功能,即:人才创业孵化中心、汽车应用技术技能开发中心、汽车现代营销服务中心、汽车信息智能传播中心、汽车文化产业辐射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从在校生6000多人逐步达到1万人,每年要为一汽集团、吉林省长春市乃至我国汽车工业提供2万人次以上的在职培训。
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塑造复合型高端人才
为了加速实现国家汽车强国建设目标,在三方合作协议和战略目标框架指导下,确立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学校积极引进国际优质企业资源入校,共同开发专业、内容、教材和标准,共同投入新型现代设备,共同优化师资水平,共同研发培育方法。
《吉林日报》2013年4月26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