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长春日报——消除实验与市场“温差” 打破科研与产业“时差”——长春市校企协同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李嘉宁发布时间:2025-06-18 08:45:33浏览次数:141

日前,在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全尺寸汽车实体模型实训室里,一辆红旗S9油泥模型轮廓初现。来自一汽红旗研发总院的胡聪老师带领大一新生打磨模型时,巧妙地将材料特性转化为生动课堂:油泥遇热变软遇冷变硬的物理特性,通过指尖触感具象化呈现。

“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突然变得鲜活起来。”2024级汽车造型与改装技术专业学生姜世霖在参与模型精修后感慨。“企业项目进课堂”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让大二学生即可接触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实现“边学边做、学做互促”的教学闭环。

项目化教学不仅让抽象知识具象化,更点燃了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向往。作为从该校走出的“学长型教师”,胡聪的教学蕴含着双重价值:既传授造型美学、空气动力学等专业知识,更以自身成长经历塑造职业认同,引导学生树立“大国工匠”的职业理想。这种“技能+素养”的双轨培养,通过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真实案例进教案等创新形式,使课堂与车间标准无缝衔接。学生们表示,通过沉浸式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自己对模型师职业的认知从模糊变得清晰,对未来融入产业一线充满信心。

“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正是学校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的缩影。汽车造型与改装技术专业负责人郑涛介绍,红旗S9超跑模型的制作,既是校企协同验证设计方案的成果,也作为“教学名片”亮相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学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郑涛介绍,除了项目化教学外,现代学徒制还有多种育人模式,企业将生产标准、实操案例带到校园,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工程师参与课堂授课,大大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改革创新班,为学生们提供二次转专业机会,让学生们学到更适合自己或是更感兴趣的专业;依托社团工坊、课外学习小组等开展跨专业学习,为学生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春明透露,目前学校已与一汽红旗、特斯拉等企业开展双元培养800余人,针对奥迪—一汽新能源岗位需求,38名学生与4名教师入驻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这种育人模式的革新推动了三大转变:课程体系紧跟产业技术迭代,教学场景还原真实工作环境,评价标准对标企业生产规范,切实将“工匠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产业输送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工匠。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