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与普拉托夫南俄罗斯国立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俄国立理工大学”)校际合作的重要实践,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承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始终以“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中俄师生团队的深度互访与课程共建,搭建起机械制造领域的跨国学术交流平台。2025年4月18日,在两校长期合作积淀的基础上,由李晨曦、王暖两位老师及该专业5名优秀学生组成的研学团队正式启程,赴俄罗斯新切尔卡斯克市开展为期11天的研学活动,在专业深耕与文化互鉴中书写中俄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当地时间4月21日,研学团队抵达南俄国立理工大学。副校长彼得·维亚切斯拉夫维奇·奥夫钦尼科夫代表学校向研学团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是两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实践,不仅推动了优势学科的资源共享,更通过学生互派、课程互通,让更多学子在文化交融中成长为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竟争力的技能人才。他表示,希望大家在研学过程中能够学到知识、收获成长,拓展国际视野,实现技术能力的跃升。

南俄国立理工大学副校长彼得・维亚切斯拉夫维奇・奥夫钦尼科夫致欢迎辞
研学团团长李晨曦对南俄罗斯国立理工大学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并转达了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春明对南俄罗斯国立理工大学全体师生的亲切问候。她表示,长汽大学始终秉持“产教融合、开放办学”理念,此次研学既是对前期合作成果的深化,更是对俄方在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先进经验的深度调研。研学团向俄方赠送了我校师生创作的名为《红旗车》和《解放车》的松辽剪纸作品,希望两校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协同创新如“车轮”般稳健前行,让中俄文化在传统艺术与现代匠心的碰撞中,焕发崭新活力。


研学团与俄方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及红旗汽车发展历史并赠送松辽剪纸作品
研学期间,研学团实现了从理论深耕到实践淬炼的立体化学习过程。数控技术课上,学生实操数控机床完成零件加工,切身感受精密制造的工艺标准;技术俄语课上,同学们以俄语进行自我介绍及技术交流,同步提升语言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机械制图课上,中俄师生围绕软件操作展开实操研讨;机械制造技术课上,教授通过案例教学与现场演示,将复杂理论变得生动易懂。在道路交通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的走访中,动态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教学设备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师生打开了“新工科”教育的视野。最令研学团印象深刻的是机械实训基地的实操环节——当同学们亲手操作机床完成零件加工时,深切体会到“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对工业标准的严谨遵循。







研学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文化认知的重构。该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格奥尔基・叶甫盖尼耶维奇・托克马科夫带领我校师生参观了校园,详细介绍了南俄国立理工大学的发展史。校园内典雅的历史建筑与浓厚的学术氛围,直观展现了南俄国立理工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积淀,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这所大学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时,同学们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展品,对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世界读书日当天,中俄学子围坐共读一本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火花竞相迸发,这场跨越语言藩篱的深度对话,绘就出一副中俄文化交流的鲜活图景,成为两校文化交融最生动的注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研学团与2024年曾赴长汽大学交流的俄方学生重逢,双方分别以汉语和俄语为媒介,生动地介绍各自的院校特色,深入分享在中国、俄罗斯研学过程中的独特经历与深刻感悟,增进了彼此的文化理解,深化了中俄学子间的友谊。

俄方同学用汉语分享到中国学习的体会

研学团同学用俄语介绍自己的学校

研学团同学与2024年来我校交流的俄罗斯同学合影
11天的研学之旅,学生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还了解到俄罗斯在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研学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追求卓越的热情。

当研学团在南俄国立理工大学门前合影时,背景中古老的建筑与学生们充满朝气的面庞相映衬——这一幕正是此次研学的生动写照:在历史底蕴与青春活力的交融中,中俄教育合作正以知识为纽带、以文化为依托,搭建起两国教育交流互鉴的“金色桥梁”,为长汽大学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专业匠心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更为中俄教育交流合作书写跨越国界、共促发展的精彩篇章。
来源:国际交流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审编:党委宣传统战部
(撰稿:李晨曦 初审:李嘉宁 复审:陈婉秋 终审:王翼飞)



